撰文:若言 | 排版:王晓峰 |校版:胡静文
⚠ 全文总长约含5,500字,预计您的阅读时间为10分钟。
公众号:几何四驱 (ID: GeometryAWD)
对话界面回复“群组” 获取读者“讨论群”入群方式
几何四驱官网:www.WhyBeta.com
在我们正式切入主题之前,我认为有必要先给大家解释两个概念:
架构和企业架构的含义和区别究竟是什么?
#架构# 是一个系统的基本结构,它由多个组件以及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而组成,并且在一定环境和原则下进行设计和演变。一个复杂系统集成的关键,是基于其整体架构或体系的集成,而不是基于部件或组件的集成。
例如,火车工程师在设计火车时,他不会关心每节车厢里装的是什么,他只需要关心这些车厢一节节如何可以无误的连接在一起。我们可以将这一节节连接起来的车厢抽象理解为一个个“流程”。
车厢之间的连接的实现如同灵活的业务接口,其具体实现即是灵活的服务。
而一个灵活的流程应该具备一种能力:当某一节车厢被突然替换成另一节车厢时,它并不会对整列火车的运行造成影响。
#企业架构#(Enterprise Architecture 简称 EA),是针对企事业信息管理系统中的体系性和普遍性问题而提供的通用解决方案。更确切的说,它是基于业务导向和驱动架构来理解、分析、构建、集成、扩展、运行和管理信息的系统体系。
而企业架构又可以再次细分为两大部分:业务架构和IT架构。
a) 业务架构:包括企业的运行模式、流程体系、组织结构、地域分布等。
b) IT架构:是企业信息系统的综合蓝图,包括数据架构、应用架构和技术架构三部分。
有些人可能会问:“为什么需要花精力去做架构,直接跟着需求做不就行了么? ”。
如果仅仅是搭个简易的帐篷,我们当然不需要专门进行设计。但是如果我们是要修建一栋大厦,那则必须经过设计阶段。因为,一旦业务复杂、规则麻烦、还涉及变革,则必须有个清晰的架构才能确保设计出来的东西是正确的。
很可惜的是,国内大多数企业在进行IT投资时都会跳过企业架构这个环节而直接进入IT项目的建设,这样很容易会导致重复性投资,或者无用功能的开发,极大增加企业的IT成本。
对此,我将会在下面的文章里着重更大家讨论一下企业架构管理的必要性。
现代社会,复杂性普遍存在于任何持续发展的企业和组织当中。
作为企业,要创新,要增加新的业务线和产品,以此来扩大自身在国内甚至国际的影响力。随着企业业务流程激增,管理将会变得越来越复杂。同时,支持这些业务流程运作的IT系统也将逐渐老龄化,成为遗留系统。但是,它们仍然需要和新的应用系统融合在一起,共同支持企业的业务。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复杂性将足以破坏技术标准并影响整个IT架构蓝图的连贯性。同时,为了应对快速变化的经济发展、法律法规和商业环境,企业中应用系统的数量也在激增,因此复杂性这个问题对很多企业和组织将会变得越来越敏感。
于是企业架构管理(EAM)就诞生了,它是一个旨在管理企业IT架构并确保企业业务和IT构架可以一致且有秩序的共同变化。
很多时候,如何修复企业的架构与其自身的IT实践经验积累,文化及管理紧密相关。部分原因是因为首席架构师,也就是整体IT架构项目的领导者,经常来自于技术领域,他们虽然有资深的IT专业知识,但是他们在领导业务改革方面有很少的直接经验。还有他们对企业业务的不熟悉就直接影响IT架构的最终质量,使其不足以提高企业的业务能力,来长期维持企业的战略优势。
为了提高竞争力,企业对信息技术都有很高的投资,但是市场调查组织Vanson Burne 的一项研究让金融投资者更理性的认识到:有48%的被调查者表明,他们企业的IT架构缺乏灵活性,难以适应市场的需求。而38%的被调查者甚至认为,为了配合IT的架构需要,他们甚至要改变企业的业务流程,这种现象及其不合理,因为IT的架构本应随着业务的变化而变化。
复杂的IT系统对金融投资者和企业来说都具有很大的风险。因为老化的信息系统的软件基础设施早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企业业务需求。比如,现代化的平台要求更安全,更高效,更灵活以及更稳定。不仅如此,这些系统继续运行所需的IT人员,基础设施以及它们的维修费用和许可证费用支出都是使IT系统运维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
那么,为什么企业的IT系统在很多情况下都很难完全满足业务方面的需求呢?
一个主要原因是,在过去,IT系统和企业业务是脱节的。
许多时候,业务部门往往在埋头进行企业战略和业务流程的规划,而IT部门又在埋头做自己的IT规划,长期以来,两者一直缺乏沟通,更谈不上有紧密合作。
一方面,业务部门对IT部门的支持不满意。另一方面,企业对IT部门投入的减少,给CIO和IT部门的管理者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时至今日,IT部门最常提到的“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回报”的口号,也已经成为目前IT部门所面临的最大问题。
因此,IT系统管理者需要紧迫的解决如何用有限的或者更少的投入来更大限度的满足业务需求并提高业务质量。由于业务部门的压力日趋激烈,所以,要实现此目标,不仅需要IT部门的衡量,更需要来自业务部门的评估。
企业架构管理(EAM)就使此类改革计划从原来只属于IT部门的任务,提升并将他们放置于业务领域中。
首先,要致力于定义一种让业务领域也能够理解的架构语言,这样其成果就能更充分有效的满足业务领域的需求,从而改善业务领域和IT部门之间的沟通,帮助两者之间的领导层在开发IT架构方面进行更好得协作。
其次,更广泛的参与会使最终的决定权落在最终业务专业人士手里。这将会使改革更加高效,并可持续支持和改善企业的整体业务管理。
据调查统计显示,采取企业架构管理(EAM)方法的公司,普遍可以降低30%用于架构开发的人力资源和50%的用于研发新应用所需的时间成本。
企业架构管理(EAM)搭建了业务部门和IT部门之间的桥梁,跨越了在过去造成很多核心问题的鸿沟。
实行共同的规划,决策和实施就可以把业务部门和IT部门两者结合起来,从而保证IT构架可以满足企业现在和将来的业务需求,同时它还具有足够的灵活性,来及时应对不断增长的新要求。
接下来,我们将会仔细研究一个实际案例,分析这家银行是如何使用EAM的方法来驾驭业务和IT同时转型的,看看它可以为其他面对同样问题的组织和企业提供哪些宝贵的问题解决经验。
在这个案例中,主角儿是一家多元化的全球投资银行。它发现自己正在和一个笨拙的多变的IT环境作斗争。兼并、全球扩张和大量的收购新产品直接导致了一个融合不佳的应用系统网。若干年之后,企业内部出现了有很多被重复使用的应用系统。而由于在IT开发过程中缺乏强制的架构管理,这个问题进一步被恶化,导致该银行在不同的业务领域必须同时使用不同的技术标准。
银行中的每个业务领域都认为自己的IT需求不同于其他领域,是独立存在的。例如,银行的投资部门认为其核心业务与其他的部门几乎没有共同点,而事实是,他们实际上所拥有的潜在业务能力和其他部门都是极其相似的。甚至连人力资源和金融领域也如此,其实这两个领域被公认为是共享服务模式的最佳实践对象。
随着应用程序定制需求的增加,其复杂性也随之增长。比如,为了适应监管体制和市场条件的变化,应用系统需要被频繁的升级,这也就证明了缺少IT整体架构,会逐步变成让人十分头疼的问题。
虽然该银行实施了一些企业架构管理的优化措施,但是他们太过以IT为中心,造成它与整体业务需求的关联非常有限。随后,这些令人头疼的问题又被转移给了企业中各个领域和地域的架构师们。虽然他们得到了高层领导的支持,但是高层领导中缺少专业的架构师代表,这直接导致了他们在高级管理层很难发出自己的声音。
由于改革成本的不断增加和以及资源调配的限制,单靠银行的中央IT部门已经很难到达企业改革的目的。该银行最终意识到它所采用的企业架构管理举措,早已开始陷入困境,因为他们过度强调技术的重要性,从而脱离了企业的业务需求。
因此,该银行又开始了一系列的新改革,并为此制定了三条准则:
A #任命合适的人来领导变革#
企业应该避免任命有很强的技术背景,但是却缺少企业全局架构经验的人来做为首席架构师来领导企业EAM的变革。
因此,该银行任命了一位在内部备受推崇的业务精英作为CTO (Chief Technology Officer),并同时赋予了他制定企业战略,预算和决策的权利。
这个CTO在银行内部有很高的威望,同时他非常了解企业的业务,同时还掌握了很多能够推行EAM改革的政治技巧和策略。除此之外,他还有很强的商业嗅觉,能够准确的理解和表达出用户的期望和需求。最后,他还是一位博弈专家,比如,在增加银行的在线服务组合的同时,避免滥用新的或未被证实的技术。同时,他早已预见到要实现这样一个大型多元化银行机构的IT集成所将会面临的挑战。
B #以企业业务能力为中心#
银行的合并通常意味着不同企业文化的融合和若干独立IT的联合,整合和改进企业的业务和IT基础架构就成为了企业架构的主要目标。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避免重蹈覆辙,该CTO举办了一系列的研讨会。这些会议聚集了来自各个业务部门的架构师团队,他们一起讨论制定出一个不仅支持不同地区需求同时还可以为整个企业提供服务的最佳架构方案。
内容参见看下面的表格:
定义 |
||
业务架构 |
企业运营 |
决定了企业的业务并且为顾客创造价值的一系列的活动。有些活动使企业不同于别的竞争者,从而使企业具有某种竞争优势;有些活动则是支持企业核心业务的运营。 |
业务能力 |
支持企业的营销,财务和其他业务的运营。根据企业某些业务的具体化程度。使个别业务能力仅存在于个别业务单元,而有些则被整合在一起形成域,适用于整个企业或是被若干业务单元共享。 |
|
应用系统架构 |
应用系统和数据 |
支持企业业务能力的应用系统。例如,客户管理系统(CRM)和企业资源规划系统(ERP)。类似的业务流程被集合成可供分享的域,这样允许跨业务部门之间互相访问和使用应用系统。 |
IT集成平台 |
该平台集成了企业所有的应用系统,来实现整个企业的互联互通。 |
|
IT基础设施架构 |
基建服务 |
实现应用系统实时环境的交付,支持其日常运行 |
信息与通讯技术 |
使IT基础设施标准化,这样可以降低IT采购和维护成本 |
▲ 六层架构的方法使用以业务为中心的架构可以降低整个架构体的复杂性并使IT始终与战略目标保持一致
引入企业架构管理之前,对于这家银行而言,经过这么多年的兼并,国际扩张以及推出大量的新产品,直接导致其系统网络整合不够完善,甚至还积累了很多冗余的应用系统。结果就是,企业架构支离破碎,系统网络更像是大杂烩。如下图所示:
一个好的采取企业架构管理方法(EAM)要把架构的重心放在企业的核心业务能力上。
例如,支付或者自动报表处理,在这些领域效率的提高会有更广泛,更持久的影响。作为架构改革的第一步,IT部门绘制出了银行目前的混乱状态,列举了它正在使用的平台,硬件,软件和应用系统网络。为了获得这些数据,银行的每个部门都需要了解其业务线的关键需求。
此方法利用企业业务域来重新定义应用系统架构,就是以每个业务线的业务能力为标准,重组银行的IT,即数据,接口和应用系统。这些业务域包括客户服务,产品管理以及交易处理,人力资源和法律法规。例如,产品管理部门必须能够在一个集成的应用系统里,能够通过查看客户账户信息来判断该产品在不同地区不同客户群的接受情况。他还必须能够通过获得信贷,存款和支付的数据来校准利润,设定价格并产生报表。在银行整体的产品管理域内,还划分了子域,例如账户,信贷,支付和结算,这样可以更有效的管理和合并应用系统。
就像小孩子玩的积木一样,所有的应用系统根据他们的作用,以域和子域划分为不同的模块。团队只需要围绕银行的核心业务,把相应的模块组合起来,这样就形成了新的架构。在新的架构里就可以很方便找出哪些是可以共享的应用系统,哪些是需要定制化的系统。
令该银行领导惊讶的是,在一开始确定的100多个域中,最后发现只有20%是需要定制化才能满足其业务需求的。大部分的核心功能,例如结算,付款和中心IT,都可以进行共享。
换句话说,一个域可以为其它所有的业务线,集中运行和维护一个标准化的应用系统。这种方法可以节约很多人员成本,从而使他们可以参加其它能够创造更多价值的工作。整个简化的框架能够实现从上至下,更有效的充分利用企业的IT基础设施,节约IT和人力成本。
引入企业架构管理之后,通过实施国内支付的区域解决方案,以及信用卡业务和跨境交易的全球解决方案,该银行的新架构整合了那些支离破碎的应用系统。通过系统集成方案,达到系统资源共享,减少系统使用数量的目标。新的结构,如下图所示!
C #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变革#
一个好的企业架构管理计划应该尽量使用简单的商业术语来描述,而不是洋洋洒洒的文字。例如,此IT团队终于花了三年的时间做好了新的企业架构倡议,尽管此倡议书里用了几十万字来描述新的架构,但是还是被董事会无情的拒绝了,原因是演示文稿缺少令高层领导直观易懂的执行摘要,用来告诉他们此倡议的总体目标,及其财务和非财务盈利。
经过几番考虑,该团队把原来的设计图稿简化到只重点考虑银行的关键业务能力。例如,他们了解到,银行负责支付业务的部门经理对业务重组忧心忡忡,由于国内的区域的和跨境的交易业务错综复杂,他认为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针对此种情况,团队便简明扼要的描述出新架构的商业利益,同时制作了浅显易懂的变革前后的对照图,展示目标是要把一个拥有200多种不同支付系统的,支离破碎的架构简化成为更加集成的跨境IT架构。此种方案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它能简化银行业务,使IT标准化,因而能获得董事会的支持和青睐。
团队把银行的所有业务能力通过定义域和子域的方式管理,同时将所有支持这些域的应用系统化分为三类:共享,标准化和定制。
这样使该银行的结构变的更灵活,适用性更强,足以应付不同业务线的需求。有些域,例如信用卡的支付处理将被集中的部署,横跨银行的所有业务部门,实现共享的目的。而其他的域,比如审核,允许每个业务线根据自己的需求定制核心应用系统。
此时,银行建立了一个横跨其各个领域的架构。该结构不仅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银行管理的透明度,更有助于管理层可持续性的推行这一项目。虽然该措施有待在全球范围内推广,但是仅仅标准化IT这一行动,就可以精简很多正在使用的应用系统,优化相关的人力财力分配。
采取企业架构管理方法(EAM)为IT的变革提供了有效的治理模型。就像其他改革倡议的一样,它们都必须由企业的最高领导层主导,自上至下的进行推广和贯彻。
为了充分发挥企业架构管理的优势,企业必须定义架构的标准,建立严格稳定的管理流程,并指定合适的人来担当领导。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杨学山在一次内部座谈时提到:
“与西方发达国家比,国内的信息化建设在硬件方面已经不相上下,在软件方面有5年的差距,在信息化管理方面有大概10年的差距,在企业架构方面则有20年的差距。”
目前,在国际上以美国和欧盟为首的发达国家已经为企业架构的推行制定了一系列强制性的法律法规。比如在欧盟内部,当提供产品和服务时,供应商被要求必须展示他们正在其业务中使用正式的业务架构流程。
除了这些这些强制的法律法规,实现优化企业业务和降低IT成本成为了政府和公司企业在其业务中采纳和使用业务架构的强大驱动力。
在德国,传统的各大汽车生产商和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早已发展到了瓶颈阶段,它们唯一的出路就是进一步系统化的完善自己的企业业务和IT架构,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从世界先进国家的发展经验和示范作用来看,企业架构的采纳和推行,是经济、社会、商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随着技术的发展以及全球化的进展,我们可以乐观的预计,企业架构未来在我国的政府部门/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将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和发展空间,会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参考文献:
1. McKinsey on Business Technology:Why business needs should shape IT architecture?
2. 百度百科:企业架构
3. CSDN: EA-企业架构
特邀撰稿:若言
毕业于郑州大学法学院,2007年在斯图加特媒体大学学习信息经济专业。毕业后于2011年起在ITM咨询公司从事企业架构管理咨询方面的工作,在此期间曾参加戴姆勒,大众,保时捷和宝马完善IT架构蓝图项目。
现就职于斯图加特某德国顶级汽车供应商,继续从事企业架构管理相关的项目,在此期间担任过项目经理和企业架构管理应用经理。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
-
Part 3 | 无人车安全之战 — AI觉醒的前夜,人类还在沉睡?
关注「几何四驱」
各种高能文章,随后速速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