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 Reading
中美日德为何最终达成了汽车「电动化」转型的共识?

、美、日、德,这四个汽车大国在各自推进汽车「电动化」转型方面的动机和背景起初是有很大差别的,但总体来讲,我个人认为可以将它们归为三大方向

能源安全:摆脱本国石油需求的对外依赖

环保改善:改善生态环境可持续性

产业发展:挖掘和提升汽车产业的竞争力

下面,我们就来针对上述这三个方面并结合这四国的实际情况来分别简单的聊一聊。

能源方面,我们先以中国为例。

中国在2019年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达70.8%[1],而导致石油依存度不断升高的最大原因之一就是,中国本土每年2000-3000万辆新车销售的庞大汽车市场。

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持续加剧了石油消耗。

节降石油消耗,使得新能源汽车的普及有了重大意义。

众所周知,中国70%的石油依赖进口,而进口石油的75%需要经过马六甲海峡[2]这意味着,我国的主要能源命脉被牢牢把握在别人手中。

图:大部分进口石油都需要经过马六甲海峡的航线

 

在这样的大格局、大命题之下,无论是发展海军、光伏水电等可再生能源、还是新能源汽车,一大重要动机就是为了保障本国的能源安全。汽车可以不用石油,但国家依然还有很多重要的“战略用途”在当下是离不开石油的。

 

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将驱动汽车的能量,从必须经过马六甲海峡的石油,变成煤、水和风。

当然,能源安全问题,对于德国和日本同样存在。德国、日本均是自身石油资源匮乏的国家,它们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均接近100%[3]

 

德国的石油依赖于俄罗斯、挪威等国进口,而日本同样依赖于中东。在这样的前提下,两国发展「节能」或者「新能源」都有了充分的能源理由。

 

而对于美国来说,在页岩油革命之后,美国已经逐渐从石油进口国转变成石油输出国,能源安全的问题在美国以变得不再那么紧迫,而出于对石油集团的保护,当下的特朗普政府甚至还撤销了若干节能法规。

 

我们同样看到:德国政府在「大众柴油门」丑闻之前,曾力推柴油路线,持续推进节能;而日本则主打「混动」及「氢能」。它们都是为了在满足能源安全的前提下,最大程度的利用本国现有的工业能力。

 

2

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是老生常谈,但是对于欧美国家,特别是欧洲各国人民而言,他们对「改善环境」这件事情的认真程度堪比信仰,就像张抗抗博士所说的:

 

欧美人民真的很在意环保!有多在意呢?就像我们每个中国人心中的“落后就要挨打”、“祖国必须统一”这两个信念一样。不管你是NBA还是清华科学史教授,这两个底线碰了那就等着瞧吧!

 

在能源安全和环境保护的大背景前提下,德国的柴油路线和日本的混动氢能路线仍然具有存在的意义,而真正推动它们做出选择和改变的,我个人认为是第三个重要的原因:产业和市场。

 

3

产业发展

 

续掌握汽车产业能力、提升汽车产业竞争力,到底有多重要呢?

 

要知道:汽车消费占比在我国全社会零售占比中达到了10%[4],而汽车产业链也贡献了全国GDP的10%[5]。汽车行业产业链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说它是制造业的“明珠”也毫不为过。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重要的支柱产业,却有着非常稳固的竞争格局:德国、美国、日本各国均建立了稳固的整车品牌、汽车技术、生产规模,以及全球化的产业链能力。

 

在这样的前提下,不仅全球的汽车整车竞争难度大,而且汽车行业的上游产业链同样也被它们牢牢的把控着。

 

图:2019年汽车销量排名前10名半数是合资品牌

 

与整车竞争相比,上游产业链的自主品牌则更难入围:

 

  • 汽车产业上游供应链十分复杂,每个细分领域都有深耕数十年的外资供应商;

  • 优秀的外资一级供应商纷纷与外资/合资车企绑定,并且凭借技术和规模优势,在自主和合资品牌中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供给位置。

 

在这样的格局下,中国本土的供应商几乎没有任何可能可以获得竞争优势。原因很简单,在汽车产业这个多维度竞争的行业中,仅仅依赖“技术合格”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必须要和外国竞争对手拼供应、拼规模、拼成本、拼质量。

 

但汽车产业向「新能源」的转型,为中国汽车产业撕开了一道口子!

 

在传统汽车的三大件中:传统的内燃发动机和变速箱将不复存在,传统的底盘结构也将面临大幅度甚至是全方位的革新。在动力电池的这个全新的领域中,大家都是新入场的“参赛者”;在电机和电控领域,中国汽车行业的差距则并不明显。

 

所以,今天我们看到,例如宁德时代和比亚迪这样的本土企业以悄然成为了世界一流的上游供应链提供商,这在汽车产业的百年历史中,是从未发生过的事情。

 

总体来讲,在中国这个全世界最大的汽车单一市场持续发力推动电动化转型的同时,其他国家如果不想掉队,就必须选择跟上脚步。

 

对于德国和日本来说,最极端的情况是,未来中国本土的汽车销售绝大部分都是新能源汽车,但如果德、日品牌没有相对应的新能源产品去竞争,就必须被迫让出这一块万亿量级的蛋糕!更不要说,对于德日两国来讲,汽车行业更堪称其经济和技术储备的重要命脉,这将使得其早已积累了近百年的产业优势被严重削弱。

 

因此,无论是大众集团或是丰田集团,且不论其领导人如何吹风发言,两大汽车巨头对其电动化转型的实际推进都是非常坚决的。

 

4

小结

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上,中美日德为何最终达成了汽车「电动化」转型的共识?

 

中美日德四个汽车大国对电动化转型的推动,从国家层面上来看:

 

  • 推进电动化转型最为主动坚决的是中国,目标或将是能够一举达成我国能源、环保、产业三大战略目标;
  • 其次是德国和日本,它们在自己的节能路线(柴油和混动)全球化推广遇挫之后以及当地环保意识的压力之下(例如欧盟),被动选择转弯转向电动化技术;
  • 最后是美国,尽管奥巴马时期的美国一度推崇纯电动技术,然而在特朗普执政后,国家层面对此的反应积极性较低;但由于特斯拉在全球市场的瞩目发展(也是美国近年来新能源发展的唯一亮点),美国的电动化进展似乎并不落后。

 

「达成共识」并非偶然,背后定然有时代的必然性。大国战略博弈、百年行业更迭、新兴技术发展,所有这些令人激动的话题选择在这个时代汇聚。而大幕,或许才刚刚拉开。后续如何,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阅读参考

1.http://news.cnpc.com.cn/system/2020/03/31/001769303.shtml

2.https://www.china5e.com/m/news/news-908080-1.html

3.https://www.china5e.com/news/news-861460-1.html

4.https://vip.jianshiapp.com/articles/3588560

5.https://www.ndrc.gov.cn/fggz/jyysr/jysrsbxf/202003/t20200311_1222869.html

 

 
撰稿作者:姚昌晟

作者知乎:姚昌晟

作者微信:yaocs10

 

作者简介: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汽车系,现就职于某知名战略咨询公司,从事新能源汽车研究。

「几何四驱」已入驻「知识星球」
我们希望可以用“知识”搭建一座“城邦”,
只为专注服务人群中2%的终身学习者!
真诚期待你的加入!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几何四驱

What's your reaction?
Love It
0%
Like It
0%
Want It
0%
Had It
0%
Hated It
0%
About The Author
王晓峰
德国经济工程工学硕士 十一年德国汽车行业质量管理经验,拥有VDA 6.1/6.3/6.5以及IATF 16949 二级审核员认证资质。曾先后服务于多家世界前十的汽配集团,负责过质量体系的开发和改进,以及供应商全球化体系的质量管理与审核。现任职于某德国顶级汽车供应商ADAS商业单元,任职质量经理,负责多款主流车载传感器的项目对接,质量控制计划制定,产品工艺品控以及生产流程审核!
Comments
Leave a response

You must log in to post a comment